会展资讯

2020

24

分享

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在海口市举行

会展资讯2020/11/24 10:21:20

由海口市人民政府、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的“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于11月23日在海口市举行。论坛以“自贸港金融开放创新”为主题,邀请金融知名专家学者、国内外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共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的金融开放与创新路径。据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旨在为海南营造良好的金融舆论氛围,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话合作平台,促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消费金融学派发起人、金融科技与产业金融研究专家、中国区块链与产业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刘洋研究员在高峰论坛上做了题为“应用创新+生态构建驱动海南国际金融科技新高地与数字金融自贸港建设”的专题演讲,并在圆桌论坛就海南在数字金融、产业金融、金融科技沙盒机制等领域做了分享。

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在海口市举行

01、普惠应用创新与赋能生态构建引领金融科技

▲ 刘洋研究员分享认为,全球金融科技有两大类型。一是以原始创新引领的美国模式。美国在技术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利用金融科技进行业务创新;二是以技术应用和生态构建引领的中国模式。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计算机出货量、手机出货量、网民数量、电商交易额、移动互联网、双创、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世界第一。

用户、场景、交易等应用规模化、细分化、生态化是中国金融科技的显著特点,尤其是通过创新发展移动支付、网络借贷、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金融云、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区块链金融等新金融业态,将金融科技从效率驱动批量获客的营销工具升级到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在海口市举行

02、金融科技助力海南自贸港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 刘洋研究员分享认为,自2013年我国设立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历经6次扩容,到2020年末我国自贸区数量已达21个,形成“沿海成片、内陆连线,差别探索、试点治理”新格局。体现出对外开放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示范探路和确立标杆的试点治理作用,促进开放政策扩散,降低政府推动制度变迁过程中使用压力机制的负面效果,并衍生出强竞争机制,促进各自贸区就相关领域针对性学习、探索、提升和突破,形成示范经验并推广。

21个自贸区唯有海南作为全岛封闭的自贸港运作,2020年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之年和“十三五”收官、谋划“十四五”新征程,如何在经济结构性下行压力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更多不确定因素实现“货通全球、融通世界”,需要进一步梳理存量盘活与增量做优的全要素优化配置方略。

▲ 刘洋研究员建议,根据自贸港域内政策、产业、区位等比较优势形成新的资金链、消费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金融科技赋能、数字金融引领的商品服务、技术应用、资金融通,形成“贸易创造”效应。其中关键是激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构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若干场景和生态。

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在海口市举行

03、国际金融科技新高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赋能

▲ 刘洋研究员分享认为,一是金融科技稳促扩升消费,新金融回归服务普通消费者。阿里巴巴、蚂蚁集团、京东、美团、滴滴等通过电商、互联网消费场景介入金融科技,腾讯通过社交场景介入金融科技,“巨平台+海量市场末端”商业逻辑、技术逻辑构筑以服务长尾客户为重点的新经济新金融新业态的超级应用和超级独角兽,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支撑。

我国长尾用户规模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另外,中国缴纳公积金的人群只有1.4亿;中国大学生的比例只有8%;中国有5.5亿农村常住人口;2019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我国过亿的市场主体绝大部分是小微企业。长远看,长尾客户始终是支撑普惠金融快速稳健发展和稳促扩升消费的主要动力。新金融从28走向82。传统金融主要服务20%的头部客户(大中型企业、富裕个人),服务占比80%的长尾客户(小微企业、普通公众)则面临着获客难、风险甄别难、操作成本高的挑战。新技术、新金融让长尾用户也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

对海南而言,除了考虑引进全球金融机构功能性、区域性分支落户,更要考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带来庞大的C端消费流量和B端供应链流量,进而在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发力。后者有望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层面率先突围。

▲ 二是海南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策略。

其一,消费信贷。由于围绕旅游+的文旅商康养、吃住游购娱等消费场景具有体验性、消费金额较高、真实消费等特点。金融机构可以为海南若干消费场景提供消费信贷利率优惠、减免,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用户到海南消费,海南相关商家返佣给带来流量的金融机构,实现共享利益、让利消费者的多赢。同理,若干海南消费场景指定为某些金融机构用户提供价格优惠和服务便利,也能为金融机构业务扩容导流。通过降低一次性消费成本,有望为海南增加一大批中低收入旅游消费者,稳促扩升旅游+综合消费。另外,金融机构可以在海南开发特定旅游+网络借贷产品,将机票、酒店发票、景区门票、购物发票等消费凭证和旅游文明记录作为重要征信依据,提高游客在shopping时在线申请获批消费信贷的效率和体验性。

数字人民币消费分期、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商户返佣等新模式也可在海南旅游+试点试验。

其二,海南可以在一些中高端酒店公寓及集预防、特色医疗、健康管理、康复、养老、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基地探索消费信托或者消费众筹,嫁接预付型储值卡和分时度假等理念,吸引更多中高端投资者参与,进而促进传统地产项目由简单居住或者旅居功能转向为真实消费需求的投资者提供“消费权益和投资收益”复合回报。

▲ 三是应用型、创新型、功能型金融科技交汇、集聚和赋能。

除了蚂蚁、腾讯、京东等超级独角兽外,金融科技多以创新型独角兽、中小微企业为主,多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手段实现要素资源配置,对营商成本、落户地市场、政策优惠、生态环境等更为敏感,海南优良宜居环境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以及双循环自贸港市场空间,对金融科技企业具有吸引力。例如,2025年前,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2025年之前,对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照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中高收入的金融科技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尤有获得感。

在人员进出自由便利方面,允许境外人员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是非常大的突破;对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实施59国免签入境措施,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还将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逐步放开出入境和停居留限制。对专业资格认定实行单向认可清单制度,境外人员特别是国外人员,在国外取得执业资格,可直接到海南从业,打通金融科技高端人才双向流动的堵点,海外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与国内场景应用有望在海南交汇,而不受传统人才跨境流动的限制,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海南制定了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的优惠政策,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背景下,有望支持以贸易核心企业的各种信用资产为依托,以供应链各参与方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信用在区块链逐级流转,将商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用流“五流合一”,解决“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没有其他抵质押资产,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难题,有利于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将支付、结算、信贷等金融服务场景向海南集聚。

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在海口市举行

04、数字金融自贸港建议

▲ 刘洋研究员建议,一是数字贸易叠加自贸区。数字贸易两大特征分别是贸易方式数字化和贸易对象数字化。数字贸易叠加自贸区后,有望实现以我为主制定数字自贸区与海外市场的规则体系,实现全球化多赢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要素市场化配置,这对逆全球化逆流也是有效的管控手段。

全球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发生变化,传统依靠矿产、能源、简单劳动力、粗放式土地开放的资源驱动型工业时代向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转型。国家财富主要源于从网络世界获取,人类创造的数据正在成为资源,运用数据的技术成为财富的来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在资源上的竞争将不再集中于自然资源领域,而是数字经济领域。简而言之,什么样的“大脑”在智慧引领全球化发展。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方略为数字经济自由贸易提供了可行方案,并可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合组织数字经济合作等先行先试构建数字贸易自贸区。

▲ 二是数据跨境交易与数字资产融通。21世纪是数据驱动时代,数据是经济的血液,如同石油是工业经济的血液一样,如何确保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市场化配置和法治化保护,海南自贸港可以一域的载体先行先试。

完善数据生产、流通、整合、应用、共享、开放、保护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流程,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断点、堵点、难点,形成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范式。海南可以考虑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数据交易中心、技术交易场所、现货期货指数交易中心等新资本平台,以数字化新交易融通规则实现全球创新资源和数据要素高效流动和配置,提升数据在不同场景的按需应用和价值体现。

▲ 三是探索数字金融包容性审慎监管机制,争取监管红利、合规红利。

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放宽监管规定,减少数字金融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创新方案由想法变成现实,以实现科技创新与管控风险的双赢。中国、英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推出监管沙盒政策。

从阿里、蚂蚁、京东、华为、中兴等中国数字金融、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看,多面临水土不服、国内外监管不统一等问题。数字金融又是创新最前沿、最频繁的领域,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往往与现行国内外法律、监管存在盲区或者冲突,数字金融自贸港可以提供包容式审慎监管探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在开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合计数百个项目进入孵化。

海南在投资自由便利方面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出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允许试点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等。因而海南具备条件实施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数字金融包容性审慎监管机制,构建监管沙盒机制,并结合产业沙盒、创新加速器等技术孵化、转化、应用市场机制,有望搭建更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和资本等要素集聚区与监管洼地,成为数字金融创新技术策源地和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首发首用试验田。

▲ 探索产业沙盒、创新加速器等新型包容性监管和初创企业孵化方式。其一,海南金融机构不直接应用数字金融风险型技术和模式,也不用直接投资、收购处于种子期企业和项目,而是建立产业沙盒先行测试、验真、验证,其前期投入远小于冒进带来的投资和技术风险。初创企业也有动力,如果测试成功,可提升公司估值和融资话语权,即使与产业沙盒测试方谈崩,拿着测试结果找其他投资人成功概率也会提升。当地的数字科技、金融科技园区可以将产业沙盒这一公共服务作为政策扶持、财政奖补实证依据。

其二,海南政府部门、园区、金融机构、企业可以探索数字金融创新加速器机制,围绕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拓展需求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列出概念性开发验证项目,面向全球海选,提供专项经费,公开透明选拔、筛选数字金融创新技术团队和市场主体入驻开发。对于验收通过项目,创新加速器发起运营机构可以成为第一个客户,支持其在自贸港产业化,并利用数字金融自由贸易规则机制实现走出去、双循环。


城市站点
首都之窗   |   营口之窗   |   湖北之窗   |   湖南之窗   |   福建之窗   |   金华之窗   |   邯郸之窗   |   鄱阳之窗   |   海阳之窗   |   白城之窗   |   上饶之窗   |   广东之窗   |   深圳之窗   |